據建筑機械網了解:上半年工程機械行業總產值2145億元,同比增長60%,實現出口交貨值83億,同比增長49%,列機械行業首位。六大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平均增幅達到255%。因此,資本市場出現罕見的統一唱多該行業,但是,該行業在未來會面臨所得稅以及退稅政策變化的影響,而且產能過剩、市場份額過于集中在龍頭企業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都是工程機械行業繞不開的難題。
火熱的市場下,各券商分析師對工程機械行業大為看好,甚至預期全年銷售額可以沖擊5000億。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數據,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98%、65%、86%的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銷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僅為80%、10%、30%,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到2008年的2000億,增長率穩步在40%左右,工程機械行業只能說是在強有力的政策投資支持下,開始逐步恢復。
工程機械行業運行中除了目前對國家政策強烈依賴外,還存在不少核心問題,各子行業發展不平衡,產能集中在幾大主導企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加?。患夹g水平落后,關鍵零部件配件發展落后與整機;國際市場需求恢復尚需時日等。
在投資政策相對清晰的情況下,新企業所得稅法,出口退稅都會對工程機械行業造成顯著影響,2009年底新所得稅法已實施2年,而在3年后行業內大部分公司的法定稅率將從15%提高到25%;從實行出口產品退稅政策的25年中,出口退稅稅率分別在1996年、2003年和2007年三次大范圍下調,之后又都很快進行了回調。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研究員王繼先表示,稅率的變動會干擾企業的經營預期,因為產品的價格和經營的盈虧核算都不能確定,現在由于頻繁的調整,企業甚至習慣于把退稅當成利潤來享受。
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可靠性缺乏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基本采用“引進—測繪—制圖—裝配—改進—成型”的克隆模式,這個過程將國外百年發展進程濃縮至30年,甚至10年之內,“中國制造”迅速崛起背后卻分外單薄。正如興業證券分析師吳華指出,產業轉型不只是概念,制約工程機械行業的長期高速發展的因素已經逐步從投資拉動向先進制造轉移。出路只有兩個,繼續山寨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將市場份額做到極致;超越山寨,提升自己技術實力和國際聲譽。
雖然有中聯重科這樣的先行者,通過海外收購意大利CIFA后,使其技術處于混凝土行業領先地位,并將產品成本降低60%~70%,但相似者寥寥無幾,加之近兩年裝載機和挖掘機兩大主導產品產能過程,產品同質化嚴重,各種“變形”的價格促銷戰層出不窮,市場供求失衡,另外國際巨頭開始積極拓展中國市場的現象,國內企業研發動力嚴重不足。